中医常以“五脏六腑”
统称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其中“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
“腑”则是指空心的容器
今天带大家了解的就是“六腑”中的——大肠
祖国医学认为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亦与肺的降肃有关。
一、病因病机
大肠职司传送糟粕,以排出体外;又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上下相应,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属大肠,肺气肃降,则大肠腑气通畅,出入有常,肺气逆郁则大肠腑气壅滞而见便秘、腹胀。大肠受脾统摄,脾阳虚弱,常见腹胀、便溏或久泻久痢;脾阴不足,大肠津液缺乏,常见便秘或排便不畅。此外,寒湿或湿热之邪,可以直接入侵,客于大肠,导致大肠的传导失常或为溏泄,或便肠垢。
大肠的病证,临床常见者,有便秘、泄泻、痢疾、腹痛等。
二、证治分类
(一)大肠实热证
1.病机概要
实热邪滞互结阳明(胃、大肠)之腑,闭塞不通所致。
2.主要脉证
便秘不通,腹痛拒按,痞满不舒,或发热呕逆,或纯利粪水热结旁流,或便而不爽,或烦躁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3.治疗法则
清热导滞。方药举例 :承气汤。
(1)大承气汤:大黄(后下)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9g。
①热重加连翘、双花、黄芩;
②痰热加半夏、胆南星、瓜蒌;
③湿热加黄连、黄柏;
④腹有痛脓加红藤、败酱草、丹皮;
⑤瘀血加桃仁、红花;
⑥癫狂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
⑦肠梗阻加桃仁、赤芍、莱菔子;
⑧虫积加使君子、槟榔、苦楝根皮;
⑨黄疸加茵陈、栀子;
⑩咳喘加杏仁、桔梗;
⑪泌尿系统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王不留行。
(2)小承气汤: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
①恶心呕吐加陈皮、姜半夏;
②胃肠湿热加黄连、黄芩;
③嘈杂泛酸加煅瓦楞;
④腹胀较重加莱菔子、木香、砂仁;
⑤黄疸加山栀、茵陈;
⑥血瘀加桃仁、赤芍;
⑦食滞加山楂、六神曲;
⑧虫积加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
(3)调胃承气汤: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12g 。
①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
②胸膈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
③腹胀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
④瘀血加桃仁、赤芍;
⑤牙龈肿痛加黄连、玄参、石膏;
⑥黄疸加茵陈、山栀;
⑦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
⑧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二)大肠湿热证
1.病机概要
多因外感暑湿邪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食不净之物,以致湿热蕴结大肠而致。
2.主要脉证
腹泻或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纳呆,发热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3.治疗法则
清热化湿。方药举例: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
(1)葛根芩连汤:葛根15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
①兼呕吐加半夏、竹茹;
②兼有食滞加山楂、神曲;
③腹痛加木香、白芍;
④湿热泄泻加银花、车前子;
⑤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加银花、白头翁、木香。
(2)白头翁汤: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
①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加葛根、银花、连翘;
②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白芍;
③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黄腻加枳实、山楂;
④疫毒痢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加赤芍、丹皮、地榆、生地、贯众。
(三)大肠虚寒证
1.病机概要
多因脾肾阳虚,或过投苦寒伤阳,或寒邪直中肠间所致。
2.主要脉证
溏泄或久泻不止,所泻清冷,腹满时痛,喜温喜按,或肛门下坠,或四肢欠温,脉细弱,舌淡苔薄白。
3.治疗法则
温阳散寒。方药举例: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干姜9g、甘草9g。
(四)大肠津亏证
1.病机概要
大肠燥热耗伤津液,或脾阴不足,不能下及大肠,均可导致大肠津亏。
2.主要脉证
大便秘结干燥,艰于排出,数日一行,或口臭咽燥,或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3.治疗法则
润肠通便,方药举例:麻子仁丸或增液承气汤。
(1)麻子仁丸:麻子仁20g、芍药10g、枳实10g、大黄20g、厚朴10g、杏仁10g。
①津液已伤加生地、麦冬、玄参;
②气虚加黄芪、党参;
③血虚加当归、熟地、生首乌;
④神经性尿频加覆盆子、桑螵蛸;
⑤痔疮出血加地榆、槐花;
⑥热结较甚加芒硝;
⑦蛔虫性肠梗阻加乌梅、槟榔、陈皮。
(2)增液承气汤:玄参30g、麦冬25g、生地25g、大黄9g、芒硝5g。
①阴亏甚者加石斛、天花粉;
②兼有气虚加党参、黄芪。
医学分享,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