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经过:王英(化名),女,19岁,在校大学生。因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到当地医院就诊,行PPD试验为强阳性,进一步行T-SPOT和血结核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行胸ct检查发现肺部结节。遂给予抗结核治疗,后因出现肝功异常,给予调整治疗方案。今慕名来我院进一步治疗。接诊的是金锋主任,金主任看了看病人的化验单:PPD试验强阳性、T-SPOT阳性、血结核抗体阳性,有结核病人接触史,基本可以确定一定存在“结核感染”。然后金主任又看了病人的胸ct,反复观看之后指着片子说:这个“小病灶”可能是结核病灶,但是这个“大病灶”确实不像是结核;反而像另外一个疾病-----早期肺癌”。“肺癌”大大出乎病人父母的意料,而“19岁就患有肺癌+肺结核”也大大出乎我们的疾病诊断常识。最后金锋院长给出的治疗建议是:微创手术切除。
肺结核合并肺癌(co-existent tuberculosislung cancer, TBLC)是指先后在同侧肺或不同侧肺内出现病变,经病理学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检查确诊为肺癌和肺结核,两种疾病同时存在。肺癌是最常见的合并肺结核的恶性肿瘤。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两病并存的趋向增多,肺结核患者患肺癌危险性明显增高。两类疾病的合并发病机制复杂,造成患者病情复杂化,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此外,相较于单纯肺癌患者,TBLC患者预后更差,治疗也更加棘手。两病共存给疾病的诊治带来难度并增加疾病负担,也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病人办理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在入院后的第3天,我们在单孔胸腔镜下为其做了手术。将病灶切除后,我们首先进行了快速病理检查,和术前判断的一样:“小病灶”为结核, “大病灶”为早期肺癌。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第3天就拔出胸腔引流管。后续,患者术后病理经会诊,最终确定为:早期肺癌、肺结核;另外,在采样的10组淋巴结中也发现了结核。后期患者转入结核科进一步治疗结核。
金锋主任科普讲坛
肺结核和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均无特异性,可以相互重叠。TBLC在诊断上易产生漏诊和误诊,从而影响治疗时机。有研究分析显示误诊率可达42%,误诊时间为 2—7 个月。临床医生多数均认为钙化、卫星灶为肺结核球的典型特征性改变,从而忽视肺结核合并肺腺癌的可能。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手段。活动性TBLC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尽早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抗结核治疗。手术同时及术后继续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并不会增加肺结核并发非小细胞癌肺癌患者的术后风险。目前介入时机问题认为标准四联抗结核治疗2—3周后进行手术或化疗较安全,因为MTB在抗结核治疗2周后迅速减少。特别声明:文中部分科普知识和图片来源于专业文章和网络,仅用于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