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七旬老人纵隔肿瘤侵犯大血管 无体外循环置换上腔静脉破困局——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外二金锋主任团队
来源:胸外二科 时间:2025-02-11

2024年春节放假前夕,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外二科再次挑战手术新高度,为有一个纵隔肿瘤的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了上腔静脉人造血管置换后将纵隔肿瘤彻底切除。此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我科在纵隔肿瘤领域已经开展了所有的手术方式。

【基本资料】患者吕女士,76岁,7年前查体行胸部ct时发现纵隔肿物,大小约2×1.7cm。由于没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患者未进一步治疗。1个月前患者因“感冒”到当地医院就诊,再次行胸ct发现:纵隔肿瘤较前增大,建议手术切除。后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以“肿块较大、位置特殊、侵犯大血管、风险很大”等原因婉言拒绝。病人是愁眉不展。患者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外二科金锋院长。金院长看到胸ct再三思考后对病人说到:手术难度确实很大,需要做胸部增强ct才能看清肿瘤与周围结构,重现评估能否手术和手术方式。

【准备】抱着一线希望,吕女士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很快做完了各项术前检查。金院长为病人组织了多学科讨论(MDT),包括胸外科、麻醉科、肿瘤科、心外科、重症科、影像科等。胸ct上那巨大的肿瘤,以及肿瘤侵犯大血管,一度让专家沉默;最终经过讨论一致决定:手术治疗,并准备好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最好是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血管替换。术前金锋院长亲自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明纵隔肿瘤与支气管、奇静脉、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的关系;如果损伤上述的任何一个血管,都可以导致大出血。并指着被侵犯的上腔静脉说到:这个被肿瘤侵犯的大血管,我们要切掉才能把肿瘤彻底切干净,然后再用人工血管替代。虽然手术难度大,虽然手术有风险,但病人和家属也是毫不犹豫的签字同意,因为我们是“唯一一家给她做手术的医院”。

【手术】1月23日,吕女士的手术正式开始。首先我们进行了探查,并对肿瘤进行的初步剥离,起初很顺利;但随着手术的进行,肿瘤与上腔静脉粘连也越来越紧密,可以说“无从下手、根本无法剥离”;按照既定手术方案,我们阻断了上腔静脉的上下端,将肿瘤连同上腔静脉完整切除,然后再用人工血管进行吻合。手术有条不紊的进行,共耗时约3小时顺利完成。

【后续】术后患者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金院长科普论坛

(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起源于内皮细胞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它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血管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居多,女性略多于男性。EHE常发生于肝脏,约占21%,肝和肺同时受累约占18%,骨与肺单独受累分别占14%与12%,发生于纵隔者较罕见。纵隔EHE与静脉关系密切,多起源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奇静脉,CT平扫常表现为前纵隔边界较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肿块呈渐进性强化,强化较明显。纵隔EHE内可含有脂肪成分,提示该肿瘤可能侵犯纵隔脂肪,此时需与纵隔畸胎瘤鉴别。EHE为血管中心性肿瘤,常引起起源血管狭窄阻塞,增强后为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而后者对周围血管常为推压改变,增强后常为轻度强化。 手术为治疗EHE首选,对于不能手术根治者,可选择化疗或放疗等辅助治疗。总之,纵隔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前纵隔与静脉关系密切的占位性病变,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瘤体内钙化较常见,部分病例还可检出脂肪成分,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特别声明】文中部分科普知识和图片来源于专业文章和网络,仅用于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